太原公子李世民和《晋祠铭》
北魏之后,南北战争不断,但同时也有文化的渗透。有两大事件对书学的发展起了关键作用。一个是南朝庾肩吾的儿子庾信,出使西魏,正赶上西魏被灭,庾信被北周皇帝扣留并宠信,官至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一个是王褒,吏部尚书,兵败入北周,为车骑大将军。北周皇帝仰慕南朝的文化艺术,仰慕这两个人的文化艺术修养,而宠信这两个人。这二人给北朝带来了二王书法,北朝贵族子弟都学习南朝书法,而这里面就有李渊、太原公子李世民。大家都知道,李世民有“太原公子”之称,19岁开始统帅军队,24岁平定天下,29岁当上皇帝。因而“太原公子”也就成为年轻有为,出生高贵,但凭借个人才干取得辉煌成就的青年才俊的代名词。
晋祠铭
唐太宗李世民不但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军事家、励精图治的政治家,而且唐太宗对中国书法贡献也是非常大的。那么唐太宗做了哪些事情而对中国书法贡献巨大呢?
首先,作为帝王,他把王羲之推上了至高无上的“书圣”的地位。李世民亲自撰写《晋书 王羲之传》。《晋书》是唐朝政府组织文人学士对前朝整个政治、军事、文化、社会整体修撰编史,而李世民独独为王羲之写传,可见李世民对王羲之的偏爱至极。其中“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生耳”这一书法论点,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李世民对王羲之的偏爱,已超越了个人的偏爱。应该说作为帝王李世民开启了一个书法新时代,决定了书法的走向。从而造就王羲之为代表的帖学一脉统治整个中国书法达1300多年。
第二,李世民曾下诏举国之力收集王羲之的墨迹,《兰亭序》也是在此时收集到的。进而组织了对真迹的摹拓,现在流传下来我们能看到的唐摹本,也基本上是这一时期的。
在中国古代为保存书法艺术,对名家真迹一般采取摹、临、刻、拓等手段。其中以唐摹本,也就是唐代响拓最为精确,它不仅能准确表现出原帖的外形,而且能表现出原帖的神采韵味,能保持原迹的8成左右面貌。所谓响拓,即用硬黄纸凃蜡,蒙在真迹之上,对着光线,进行双钩字的外形轮廓,然后拿下,再对着原迹填墨。唐摹本意在存真,而且本身也是一种再创造。原迹不见了,作为副本的唐摹本最为再现原迹面貌,照样价值连城,被视为“下真迹一等”。唐摹本,并非出于造假,这和明清之际的造假牟利,有着本质区别。虽然真迹不存,但由于唐摹本的准确再现,影响此后的一千多年的书法发展。
第三,唐太宗李世民还是书法的实践者,其书法堪称一代大家。《晋祠铭》就是李世民以王羲之的书法精神一气呵成的千古名碑。
中国有立碑的传统,征战凯旋,歌功颂德,都要撰写文章并刻在石头上,以求永恒。李世民在征战高丽的回途当中,专门到唐朝的龙兴之地晋阳来修养。在此期间,时为贞观二十年(646年),李世民已48岁,翩翩佳公子转眼已近知天命,相隔30载。众所周知,晋祠是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的祠堂,有着3000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李世民当年随父亲李渊就是在晋阳的晋祠唐叔虞祠前祭拜盟誓之后起兵,第二年攻取长安,建立唐朝。因而晋阳城一直被视为唐朝的龙兴之地和政权根基所在。 回到晋阳,游览晋祠,故地重游,百感交集,李世民怀着感恩晋祠、感恩晋水、感恩唐叔虞的心情,写下了这一通千古闻名的《晋祠之铭并序》。简称《晋祠铭》。这是一块由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亲自撰文并亲自书写的御制御书,李世民在这篇文章中总结了唐以前1500年的晋文化,同时又影响了以后1300年的中华民族文化。
《晋祠铭》的碑阳,以行书书写,这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一块行书碑,因而在书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而碑额,李世民用的是飞白书,也极为少见。
《晋祠铭》透露着雄浑大气、庙堂正大气象,正如唐太宗本人文韬武略、气壮如山、君临天下,正所谓“字如其人”。再看细节,全碑1203字,字字有根据,全由王羲之的结体而来;虽然绝大多数是字字独立,但“状若断而还连”,也就是常说的笔断意连,气脉相连;“势如斜而反直”,左右摇曳,因形态而产生势态。全篇有39个之字,都各有各的姿态,绝不雷同,可见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用功之深。最后再看其笔画,用笔遒劲,线条骨力雄强。虽然没有讲究整篇的分间布白,但雄强骨力支撑起全篇气势。李世民自言其书法“唯其笔力,而形势自生”,后人也是如此评价“以笔力为主,不知分间布白为何事,而雄浑厚成,自无一笔失度”。
总而言之,《晋祠铭》集政治、史学、文学、书法为一体,对中国政治、书法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国宝。
文水才人武则天和《晋祠藏华严石经》
在晋祠十方奉圣寺内还保存着一部完整的《晋祠藏华严石经》,整石加残石共近130通。这套《华严石经》是中国唯一的女皇、文水才人武则天亲自作序的唐代华严经石刻,并由武则天亲自安排在唐朝龙兴之地晋阳作为镇邪祈福之宝。这套《华严石经》具有非常高的佛学价值、文物价值、书法艺术价值。
华严经
要说这部华严经佛学价值,我还是要从武则天的身世讲起。
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是山西文水人,他是隋朝时代一名木材富商,曾经倾其所有资助李渊的起义,因而在唐朝建立后,作为开国功臣受到重用,曾为利州(今四川广元)都督。他生活简朴,长期住在寺庙里,据说武则天就是在此时庙里出生的。武则天的母亲也信佛,所以武则天从小就有佛的情结。父亲去世后,武则天随母亲到了父亲的老家山西文水。在李世民选才人的时候,武则天被选进宫里,所以有“文水才人”一说。
武则天当了皇帝,虽常以佛教为工具加强其统治,但她对佛教是虔诚的,也是有研究的。她对过去《华严经》的翻译不甚满意,于是在武周称帝晚期(约699-704)又组织对《华严经》的翻译,专请于阗国高僧什叉难陀为主翻译,并亲自作序。诏令当时著名学者宋之问负责承办,并由当时的著名书法家吕仙乔及晋阳地区书法家和宫庭工匠们书丹刻石这部整套华严经。
这套《华严经》就是80卷《华严经》,共计60万43字,是华严宗的经典著作,是诸经之王,经义内容包含的四法界、十玄门等华严思想是构成华严宗哲理、学说的核心。而《晋祠藏华严经》是80卷华严经的石刻祖本,是首尾完整的80卷《华严经》方柱型石刻群,具有很高的佛学价值。这套《华严石经》基本上保存完整,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
我们逐一仔细研究每块石柱上的书法,除少数几块用的是隶书外,其余全由2厘米见方的小楷书写,密密麻麻写满每一块石柱的每一面,甚至写在碑的上方。虽然都是小楷,但由于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书法写手很多,风格也就不尽相同,有的有明显隶意,有的有魏碑的遗痕,还有王羲之小楷神韵,也有王羲之行书的笔意,展示了魏碑向唐楷过渡,甚至可以看到之后颜真卿的宽博厚重与柳公权的清秀刚劲,而大多数小楷是初唐风貌。这是武则天序文的残卷,很有初唐4家之一的薛稷的风骨,这个山西人薛稷的书法是后来宋徽宗的书法渊源。
它不仅反映了初唐书法的整体风貌,同时对唐楷成熟风格形成、演变提供了重要研究线索和价值,同时也对写经体是如何演变也提供了主要线索。因而,我们可以说这块碑的书法价值巨大。
而这部石经最有趣的是刻有武则天自创的十几个字,也称武后字,属于异体字范畴,主要以象形、会意为主。
武则天称帝后,给自己改名字为武曌,意思是日月明空,武则天自己犹如日月当空普照万物。这是流传最广的一个字。
武则天本身的书法也是十分了得,她创造了中国第一个草书碑《升仙太子碑》,其巾帼不让须眉的魄力可见一斑。
书法史上还有一个重要的事件和武则天息息相关,即公元697年(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王方庆献出他十一代祖王导,十代祖王羲之、王荟,九代祖王献之、王徽之、王珣,一直到他曾祖父王褒,王家一门二十八人的墨迹珍本十卷献出。武则天不愿夺人所爱,遂让高手双钩填墨,而将原迹加以装饰,归还王氏,武则天表现出的胸怀大度为天下所称赞。这个摹本就是 《万岁通天帖 》,也叫《王氏一门翰》。
历史上有2次大量收藏二王真迹并进行组织摹拓的事件,一次是大家所熟知的李世民广收天下二王真迹,其中最有名的的是不光彩的收购《兰亭序》,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就是其摹拓或临本;而另一次就是武则天这次摹拓,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姨母帖》《初月帖》就是出自《万岁通天帖》,武则天的功劳非常大。
大海有真能容之理 明月以常不满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