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刊登熊晋文章(唐太宗与《晋祠铭》)

作者:熊晋     浏览:     发表时间:2019-11-30 16:19:08 来源:《光明日报》2016年01月15日 16版


《晋祠铭》行书碑

  在山西太原的晋祠完好地保存着一块碑——《晋祠铭》。

  这是一块由唐太宗李世民亲自撰文并亲自书写的御制御书,它还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一块行书碑,因而在书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既是晋祠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也是中华民族的国之瑰宝。

  中国有立碑的传统,征战凯旋,歌功颂德,都要撰写文章并刻在石头上,以求永恒。李世民在征战高丽的回途当中,专门到唐朝的龙兴之地晋阳来修养。时为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李世民已48岁。众所周知,晋祠是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的祠堂,有着3000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李世民当年随父亲李渊就是在晋阳的晋祠唐叔虞祠前祭拜盟誓之后起兵,第二年攻取长安,建立唐朝,因而晋阳城一直被视为唐朝的龙兴之地和政权根基所在。相隔30载,故地重游,百感交集,李世民怀着感恩晋祠、感恩晋水、感恩唐叔虞的心情,写下了这一通千古闻名的《晋祠之铭并序》,简称《晋祠铭》。

  唐太宗在这篇文章中核心是提出了贞观之治的精髓:“德乃民宗,望为国范”。李世民满怀感恩之情重游晋祠,以水比德描绘晋祠“临汾水而濯心,仰灵坛而肃志”;在唐太宗眼里,晋祠比蓬莱的海上仙境要美、比昆仑山上的阆苑仙葩还要美。晋祠供奉的唐叔虞的神灵,保佑唐朝“一戎大定,六合为家”,这是彰于天命,实赖神的保佑,所以要“无言不酬,无德必报”,所以要感恩,感恩晋水神祇,感恩叔虞的神恩;并明确指出唐朝国号的来历是承袭唐尧;唐朝遵循着周朝晋国“经仁纬义”的国政,也就是唐叔虞以仁义治国,恪守正大光明之道,行为要合乎道德规范,进而提出以德治国,以民为本。也就是以道德为崇高理想,其核心是诚信,诚信必须由国家来做,包括政治诚信,表现为制度诚信、法律诚信,让权力受到制约;以民为本,就是放水养鱼,养富于民;惟贤是举,德才兼备,也就是说选才用人首先看德。为什么说唐太宗是千古一帝、帝王的楷模,由此可见一番。



分享
QQ好友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更多
>>>
推荐给朋友
QQ好友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QQ空间
腾讯朋友
人人网
豆瓣
百度贴吧
网易热
印象笔记
复制网址

 

 

首页 | 关于我们

熊晋书法艺术 版权所有 2016 晋ICP备12003399号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新建路187号华宇国际B座16层A

技术支持:东方晋韵

晋公网安备 14010902000552号

姓名
电话
留言
验证码 *
图片展示

 大海有真能容之理   明月以常不满为心